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多年戰爭創傷 哥國童現後遺症

立報/本報訊 2013.12.18 00:00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有些兒童持續作惡夢,不斷焦慮;有些兒童失眠、自尊低落,覺得很難與同儕互動;些兒童則被地雷所傷,被迫截肢或失明。

據湯森路透基金會報導,日前哥倫比亞家庭福利協會(ICBF)、國際移民組織(IOM)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共同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這些是哥倫比亞經歷了50年的內戰後,留在兒童身上的心理或生理創傷。

根據哥倫比亞政府數據,在政府、左派游擊隊及右翼國會團體間數十年的戰鬥,造成至少22萬人死亡,迫使近5百萬名哥倫比亞人民離開家園,其中半數為兒童。

處境不同 政策應對症下藥

該報告調查了哥倫比亞1,681名兒童,觀察內戰對他們造成的影響。當中有961人是暴力下的直接受害者,遭受的不當對待包括性暴力、迫遷、綁架、被武裝團體強迫徵召、父母遭謀殺或失蹤、因地雷或其他爆裂物而受傷等。

這份報告訪談了這群年齡介於8歲至18歲的男孩及女孩,他們來自原住民及非裔哥倫比亞在內的不同種族團體。報告指出,哥國政府需要推動更多政策,以幫助這些受戰爭創傷的兒童,而所需政策應要視兒童的性別、所遭受暴力種類、種族及教育程度各別調整。

「這項研究的資訊,讓我們得以根據孩童遭衝突影響的程度以及他們所屬的族群,來調整對男孩、女孩及青少年的心理輔導內容。」IOM哥倫比亞計畫主任柯爾(Katie Kerr)表示:「兒童的心理需求有重要且明顯的區別。」

專家表示,在哥倫比亞政府以及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持續於古巴進行和平會談的同時,要讓戰爭受害者重新適應正常生活並促進哥倫比亞民眾的和解,了解兒童所受影響的不同層面相當重要。

見證暴力 前童兵易懷罪惡感

報告發現,前童兵較可能懷有罪惡感,並且為他們曾經見證或參與的暴力行為感到自責,與其他遭受不同形式戰爭暴力的兒童相比,他們也較具有攻擊性。但報告中也指出,他們的適應能力更佳,也更有韌性。

報告指出,與當地其他非法武裝團體及販毒集團相比,哥倫比亞最大的游擊隊FARC招募的兒童更多。一般來說,最容易被招募的是那些15歲至17歲,住在邊界及南部省份的男孩女孩。反抗軍與政府軍的衝突在那些地區最為猛烈。

根據ICBF,從1999年到今年1月,有5,252名前童兵被安排至政府經營的寄宿家庭,參加重返社會計畫。該報告全文將於明年初發表,報告發現,前童兵認為,他們會因自己的過去被社會污名化及歧視,很難找到工作。

家庭破碎 降低兒童社交能力

而那些在戰事中失去母親的兒童,較可能有憂鬱傾向、焦慮,或因自身承受的暴力而責怪自己。報告寫道:「他們在社交技能,像是幫助他人、相信他人、善待他人等層面上,也有明顯困難。」

許多家庭逃離家園,想阻止子女被徵召進反抗軍團體或幫派;也有些家庭因為遭到武裝團體間接的死亡威脅而逃亡。許多人被迫放棄在鄉下的土地和住家,進入都會區的貧民窟棲身。

報告指出,男孩、女孩及那些流離失所的青少年更容易退縮、睡不好、焦慮,與一般大眾相比,也有注意力失調的問題。此外,流離失所兒童的體重,較同齡兒童的平均體重要低、接受教育的時間較短,也很難想像自己能有一個明亮的未來。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