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訴說慰安婦故事 與歷史和解

立報/本報訊 2013.12.16 00:00
【記者李威撰專訪】目前正在萬華剝皮寮展出的「慰安婦.招募」(Comfort Women Wanted),是韓裔美籍藝術家李昌珍(Chang-Jin Lee)近年來的最新創作,她希望藉由歷史場景的再現、聲音及影像的保存,替不斷飄零逝去的慰安婦,保留最後的歷史印記。

(上圖)「慰安婦.招募」(Comfort Women Wanted)在剝皮寮展出,慰安婦倖存者陳蓮花阿嬤將自己的攝影作品「蝴蝶」贈送給李昌珍,圖攝於2013年12月9日。(圖/婦女救援基金會 文/李威撰)

丹麥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Isak Dinesen)曾經說過:「一切的悲傷都是可以承受的,只要你將它化成故事或說成故事。」李昌珍也認為,無論是開啟對話、理解歷史甚至是與過去達成和解,解決問題的一切辦法,必須從「講故事」開始,因為故事的訴說,我們才能逃脫一再循環的歷史悲劇。

一則頭條 開始關心慰安婦

開始認真關心慰安婦議題,可追溯至2007年3月偶然在《紐約時報》頭版看見一篇慰安婦報導講起。當時美國眾議院責成「121號決議案」(H.Res. 121),要求日本就慰安婦議題公開道歉,同時將這段歷史排入學校課程。

李昌珍記得,當時兩位韓國人及一名荷蘭人到國會發表證言,其中一人提到自己每天被50名士兵強暴,錯愕的李昌珍想知道:「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接著,她展開探索,翻閱新聞報導、挖掘相關的歷史故事。

不過,李昌珍提到,慰安婦的文獻大多是韓文著作,英文書籍相當稀少,這正好可以解釋美國人為何對慰安婦議題普遍缺乏認識。日後,當她開始周遊列國、進行訪談計畫,親耳聽見當年涉身其中的日籍老兵親口印證書上的故事時,她感到印象特別深刻。

婦女受暴問題一直存在

李昌珍認為,回顧慰安婦的歷史有其積極當代意義。因為時至今日,婦女受暴的問題不曾消失,討論戰爭,提到的往往是陣亡的士兵,鮮少論及那些因為戰火而被強暴蹂躪的婦女,而這些悲劇正持續在某些國家上演。

不僅如此,慰安婦制度也催促著我們關照現今的人口販運問題。李昌珍表示,人口販運成長快速,獲利僅次於軍火販運,無數的受害者恰恰是女性。她認為,慰安婦制度唯一的不同,就是它由政府主導,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動;人口販運則是個別化的犯罪行為。

對照古今 貧窮是癥結

二戰的慰安婦制度已經是將近70年前的往事,但李昌珍認為,有些共通的現象至今不曾改變。無論是慰安婦制度或是人口販運,加害者以欺騙的方式,傷害那些主要來自貧困家庭的女性。她說,人口販運欺騙亞洲、東歐、墨西哥或土耳其的婦女,被中介公司剝削、沒收護照,處境與慰安婦類似。

其實早在2002年,李昌珍的作品「24/7」就已經碰觸到女性貧窮的議題。這項作品以血汗工廠的廉價勞動為題材,描繪全球化的浪潮下,低層勞動階級使用過後被任意丟棄、被剝削的悲慘境遇,而這正好是第三世界國家低薪女工的勞動寫照。

引以羞恥 選擇避而不談

可惜的是,大多數國家並未正視這件歷史悲劇。李昌珍說,就像父母喜歡在人前稱讚自己的小孩有多優秀,如果今天不是因為感到羞恥、對這段歷史感到不舒服,為何老一輩不想講、年輕一輩又不懂?

▲韓裔美籍藝術家李昌珍,圖攝於2013年12月11日。(圖/楊子磊 文/李威撰)

整體而言,她認為日本並未認真反省這段歷史錯誤。一名曾替她翻譯的日本學生告訴她,大家其實都曉得政府做錯事,但政府就是不願提起。日本政府及老一輩的民眾認為,若年輕人了解太多,恐怕不再以國家為榮。

但李昌珍認為,德國人承認納粹大屠殺,年輕人並未因此而喪失對國家的榮耀感;同樣的,若日本政府願意追究自己的歷史,她相信年輕一輩會因此而引以為傲。

防止災難重現 須認識歷史

相形之下,韓國社會對慰安婦議題似乎有更多反思。在學者的倡議之下,韓國有有為數不少的高中生及大學生主動關心慰安婦議題。在南韓的「分享之家」(House of Sharing,照顧慰安婦倖存者的單位),李昌珍遇見許多年輕學子志工,趁暑假到這裡照顧阿嬤的起居、幫忙打掃生活環境。特別的是,有些日本學生也特地來到這裡,希望了解慰安婦的歷史。

李昌珍希望,她的作品能有助於提升民眾的歷史意識。她認為,了解歷史不是要鼓動仇恨、煽動反日情結,而是為了杜絕歷史錯誤再次發生。何況,訪問倖存者的過程中她發現,當事人其實沒有仇恨,只是希望在撒手人寰之前,可以將真相公諸於世。

挑弄國族情緒 將相當危險

李昌珍強調,慰安婦議題不宜操弄國族主義。面對納粹的大屠殺,仇恨的對象是納粹,不是德國人;同樣的,我們不會因為黑奴制度而憤恨所有白人。在她看來,挑弄國族情緒是相當危險的。

由於慰安婦議題具有普世的重要性,所以它跨越了地域、國界的藩籬。李昌珍認為,大屠殺的受害者雖然主要是猶太人,但由於世人的普遍關注,使它成為世界史的一部分,而非只是猶太人的歷史。慰安婦也一樣,不是只跟日本、韓國或亞洲有關,而是全世界都應該關注的課題。

關於李昌珍的創作

李昌珍的創作題材甚廣,並不侷限於性別議題。親眼目睹911事件的李昌珍,為了凸顯自由與安全的兩難困境,2005年在世貿大樓遺址展出「國土安全花園」(Homeland Security Garden),用2百只紙箱裝入不同人的逃難物品,然後排列成花園迷宮,凸顯居住的家園有如花園一般舒適溫暖,但也侷促不安地想要逃離迷宮。

另外,身為一名來自亞洲的女性,在美國紐約求學成長,李昌珍深刻意識到,亞洲提倡的集體性(collectivity)與西方世界高舉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彼此間存在一股張力。

在她的作品「DNA」當中,李昌珍試圖找尋某種和解。她將2千多人嚼食過的口香糖分裝在小方框裡,上頭留有每個人的簽名、指紋、自己捏的造型,還有口水留下的DNA,作為象徵自我的極端個性化物品。但整體來說,這些口香糖又共同拼湊出「DNA」這項完整的作品。

不論是DNA,或者是2百個逃難箱所組成的「國土安全花園」,這些創作一方面強調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同時也寓意著每個人都身處在共同體之中。身為一名藝術工作者,她嚮往的是獨立與個性化的生活;與此同時,她也了解自己其實身處在世界當中。

李昌珍個人官網有收錄所有的作品,網址:www.changjinlee.net/index.html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