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看守台灣:台灣九孔產業復甦的啟示

立報/本報訊 2013.10.27 00:00
■郭金泉

在台灣,1960年代就已開始九孔的人工養殖,並在1980年代產業化,產量一度還稱霸世界。但自2001年起陸續爆發九孔集體暴斃,到2009年台灣九孔產業幾乎已全軍覆沒。產官學研界甚至宣布台灣九孔已感染致命病毒是九孔疫區,加上地球暖化藻相改變,悲觀的認為台灣九孔已無藥可救,呼籲九孔業者棄養九孔,改養外來種鮑魚或轉型,甚至建議要全面禁養九孔兩至三年,才有機會根除病毒;或鼓吹利用海洋深層水方能使產業回春。

然而在業者棄(鍥)而不捨不斷摸索嘗試,近兩年來九孔成活率大幅提高,今年第一批成貝已經上市,今年可望豐收,並預期產業將起死回生!據台灣九孔養殖業者說:他們仍是按照以往締造九孔養殖王國時的台灣九孔養殖技術;唯一改變的是種苗的品種。業者反覆育種找到適應台灣環境的組合,新品種拯救了台灣瀕危的九孔產業。這漁民自救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既然引進外來九孔品種與本土品種雜交已不可避免,政府檢疫部門應評估引進外來品種的風險。不僅入關當時須檢疫,引進後更要隔離暫養,進行系統化的追蹤與監測。同時,也要瞭解這些外來種及在地原生種群的遺傳結構,避免其與本地物種盲目無序交配,產生遺傳漸滲,而喪失在地原生種的基因多樣性。九孔是台灣重要的養殖產業,而良種決定一個產業的競爭力,台灣政府有關部門更應按部就班,育出品系,落實種貝培育專業化、良種化,加強規範管理,淘汰尾苗、劣苗才能讓新的九孔品種維持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使用過的養殖池用水即徑自排放至周遭海域,一旦有一養殖池發生傳染性疫病或是污染源流出或沉積海床,蔓延散開必成燎原之勢。其次,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不異是變相人工種苗放流。由於養殖九孔有效族群數目過小,無意識人工種苗放流約20年,如今台灣野生九孔族群很難獲得,或許和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一度蓬勃發展有關,頗值得進一步探討。鮑魚有阿里效應(allee effect),種貝族群的密度必須達到某程度,否則即使環境再適合也無法重建資源。因此台灣應盡速建立九孔專業養殖區,同時也應成立九孔的海洋保護區,重建台灣野生九孔資源。

台灣九孔養殖業者也反映現今東北角沿海天然漁業資源萎縮,環境嚴重污染難辭其咎。自從台電核一、二、三廠運轉以來,每秒共排放流速126公噸、水溫比周遭海域環境高7.8到12.1℃的溫排水,其中夾雜各式各樣生物的殘骸、殘留的有毒化學物質、和核電廠洩露排放的放射性物質,嚴重荼毒出水口周遭的環境生態與生命。由過去金山沿岸夾在核一、核二廠間的海草漸漸枯竭、九孔也完全絕跡的例子,筆者可以預測核四一旦運轉就是台灣東北角九孔產業滅絕之時。

(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