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蘇起失算?還是民進黨失策?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3.07.29 00:00
7月25日民進黨對中政策擴大會議(華山會議),主題是「如何處理九二共識」,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的發言稿,以及林濁水「策略家蘇起失算連連」的批評長文,頗能代表國、民兩黨完全相反的兩岸思維,值得進一步分析。

「九二共識」的三個「沒料到」

蘇起表示,他在2000年4月扁上任前發明「九二共識」,是「希望讓執政的民共兩黨能繼續溝通和解,從而保護台灣的利益」、「希望它的模糊性可以掩蓋一中與台獨間不易調節的矛盾」,但後續的歷史發展,卻意外發生三個「沒料到」:沒料到「中共接受、民進黨不接受」;沒料到「九二共識被痛駡多年,而且越被罵,越有名」;沒料到「九二共識成為國共2005及2008談判與和解基礎」。

其中,第一個「沒料到」最關鍵,後續兩個「沒料到」,其實只是「中共接受、民進黨不接受」之後的必然延伸。蘇起的失算有二:首先是以為民進黨在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目前國號為中華民國」之後,應可在中華民國憲法上找到台獨論述轉型的迴旋空間,但沒料到民進黨的台獨理念仍然如此堅定,拒絕接受帶有「模糊一中」內涵的「九二共識」。

其次是以為中共會繼續堅持1992年以來要求兩岸論述明確化的傳統,不容許有各說各話的模糊空間,除非兩岸共同接受「一中原則」,否則兩岸關係就難以走向正常化。但沒料到中共在歷經1999年李登輝的兩國論衝擊,以及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之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重新評估兩岸現實,更急於在兩岸論述上與在野的國民黨先建立共識,寧可接受模糊的「九二共識」作為國共聯手反台獨的共同起點。

民進黨既然在2000年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接下來當然只能「痛駡多年」,但「九二共識」卻因此「越被罵,越有名」,後來成為2005年連戰破冰建立國共平台的互信基礎,並成為2008年馬政府上台之後兩岸陸續簽署18項協議的核心論述,最後還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首度納入黨代表大會報告,正式成為中國大陸的決策文件。

「九二共識」:政治虛構轉化為兩岸互信符號

林濁水對「九二共識」提出三點批評:

一、台灣人民普遍不知道「九二共識」內涵。

二、「九二共識」只是國共共識,並非台灣共識,仍然反映出藍綠分歧,例如民進黨民調顯示,68.4%泛藍支持、63.7%泛綠反對「九二共識」。

三、「九二共識」是「中共鎖定國民黨的國家定位,以便進一步消滅『一中各表』的通關密碼」,尤其在2013年6月吳習會上,吳首度提出「一中架構」,習不再提「九二共識」,蘇起顯然「誤判了國民黨的抗壓力」。

三點批評,主要也在第一點,亦即有關「九二共識」的歷史真實性。民進黨認為儘管1992年發生過香港會談,但並不存在「九二共識」的史實,當事人也否認有口頭共識存在。陳水扁總統曾試圖以「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識」,正是「承認有會談、否認有共識」的典型作為。2012年蔡英文參選總統,也公開指出「九二共識不存在」,是「虛構的產物」。連最熟悉兩岸事務的扁英都如此主張,也難怪台灣人民普遍不了解「九二共識」內涵。

正因為1992年國共兩黨並未在「一中原則」或「一中各表」取得共識,「九二共識」既然無法提出正面內容,國共兩黨只好轉向負面表列,共同改以「反台獨」作為「九二共識」的主要內涵。這種明顯的政治操作,當然會引起獨派政黨的反彈,因此凸顯出「九二共識」的藍綠分歧本質。

問題是,即使「九二共識」起初只是國共兩黨爲了聯手反台獨、方便兩岸建立互信的政治虛構,但政治虛構與政治現實相生,只要執政的國共兩黨都願意以此為促進兩岸合作的方便前提,「九二共識」就會產生兩岸互信的效果。誠如蘇起所言,關鍵在兩岸如何產生互信,而不在「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互信是水下看不見的冰山,而『九二共識』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先有互信,才有名詞」。對民進黨來說,關鍵不在是否接受「九二共識」,而在如何與中共建立互信,才有可能提升處理兩岸事務的能力。

換言之,即使林濁水批評「九二共識」純屬虛構、內涵不明、藍綠分歧、即將失去作用全部為真,並無礙「九二共識」在2005-12年這關鍵的8年期間,從政治虛構轉化為政治現實,成為國共建立兩岸互信的關鍵符號,成為推動兩岸關係迅速發展的論述力量。

反觀民進黨,至今還停留在「痛駡九二共識」的受挫情緒之中,始終無法正視自己在2005-12年的兩岸邊緣化過程。在「九二共識」即將大功告成、行將告退的歷史當口,民進黨仍深陷「九二共識不誠實」、「九二共識害台灣」的義憤填膺。但「痛駡九二共識」,並無助於改變民進黨在兩岸事務上遙遙落後國民黨的現實,也無助於扭轉民進黨淪為兩岸局外人的現實。

放棄「法理台獨」,站穩中華民國憲法

蘇起作為萬綠叢中一點藍的外賓,最後仍不改學者本色,諫言民進黨要建立兩岸互信,最好轉向「不獨」,亦即公開放棄「法理台獨」。他說:「不獨是大陸底線,也是國際紅線」,並認為民進黨要凸顯「不獨」,「只有個別領導人或派系立場是不夠的,如不是全黨共識,這個共識就不穩定,說變就會變,大陸沒有領導人願接受這樣的豪賭」。

蘇起並以當年蔣經國痛苦認識到「反攻大陸」不再可能,毅然轉向本土化和國內建設,「他的偉大正在於他能讓他的理性超過感性,重視台灣福祉超過個人信仰」。同樣,很多民進黨人也痛苦認識到「法理台獨」不再可能,陳水扁總統也在任內表示:「我不能騙自己,不能騙別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在我總統任內要把國號改成台灣共和國,我做不到」。如今在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崛起已經更加成為國際現實,兩岸國力差距也越拉越大,民進黨如果還不聲明放棄「法理台獨」,只會讓台灣人民和國際社會認為脫離現實。

華山會議當天,前台南縣長蘇煥智曾為「台灣前途決議文」辯護,認為民進黨並未追求「法理台獨」,只是希望維持中華民國台灣的主權現狀,主訴求是台灣人民的民主拒統。問題是,民進黨至今仍然選擇性接受中華民國憲法,只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人民+政府」要素,卻刻意忽視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在「主權+領土」的特殊關係和歷史聯結。

積極推動民共交流的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即誠實指出至今為止的幾次修憲,都只限於憲法增修條文,中華民國憲法本文並未修改,憲法增修條文前言仍有「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字眼,領土依照固有疆域並未變更,政府仍把陸委會設在外交部之外,凡此種種,都凸顯出兩岸具有憲法上的特殊關係。但謝長廷勇於面對中華民國憲法現實的「憲法各表」論述,卻立刻在民進黨內飽受批判。

林濁水說,民進黨只要轉向「不獨」,就會立刻崩盤,問題是民進黨如果繼續與「法理台獨」糾纏不清,卻會使民進黨始終無法跳脫中國大陸+國際紅線,使民進黨根本難以穩住兩岸局面,更不要說如何處理兩岸事務。反之,如果民進黨轉向「不獨」,指的是民進黨「放棄法理台獨」,改以「鞏固中華民國在台灣」+「民主保台」作為基本訴求,民進黨就會提升務實形象,更有機會營造穩住兩岸局面的能力,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認同。

7月25日華山會議當天,謝系子弟兵、立委趙天麟即建議回歸2000年11月扁政府召開的跨黨派小組「三個認知、四個建議」,第一條就是「確立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回應對岸『一個中國』的主張,並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與互不代表的現狀,若欲更動現狀,必須經由民主程序取得人民同意」。這種回歸中華民國憲法的主張,就會產生「放棄法理台獨」的論述效果。

事實上,早在2012年1月蔡英文敗選之初,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即坦承民進黨必須積極改變兩岸論述,否則根本難以因應美中聯合支持的「九二共識」框架。邱指出國民黨不管是「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都是典型的「沒有統一的統一」路線,邱因此建議民進黨改採「沒有台獨的台獨」路線,其中最大關鍵,就是公開放棄「法理台獨」,回歸中華民國憲法。

新時代對民進黨的召喚,已經重新定義了「保衛主權、民主保台」的內涵。民進黨必須轉型為接受中華民國憲法、納入國際主流的政黨,才可能走出長期淪為兩岸局外人的執政困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